溯源千年青铜文化,聆听古铜都故事,为了更好感受大冶厚重的文化底蕴,6月15日上午,大冶华中学校青年学子在学生发展处组织下来到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参观学习。
从大冶高新区驱车15分钟便可到达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林间环境幽静,郁郁葱葱。山势虽不高,但在山顶上俯瞰,也颇有“一览众山小”的味道。
这里,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古矿遗址中时代最久远、生产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遗址,在海内外久负盛名。来到博物馆,工作人员雷冰鑫热情接待师生一行并自愿当起了解说员。
集中展示铜绿山有“两宝”:一是铜绿山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二是铜绿山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出土了一批文物精品。师生认真聆听解说员小雷细致的讲述,我们感觉到是在和生命在对话,仿佛看到了先民在这个地方劳作、生产和生活的场景。
“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有它”。讲解员指着地上成片的紫色铜草花,介绍说古人就是凭借这些花来判定此处是不是铜矿富产地。并在此开采、冶炼。大家由衷地敬佩古人的智慧。
“采矿有道”完美展现了古人采矿的智慧。随着对地面露头矿脉的开采,先民逐渐探索到了地下矿脉的存在,于是掘进之路开始向地下发展。地下采矿是指从地表向下开拓竖井、盲井、平巷,沿矿脉走向延伸,有矿则采,无矿即停的采矿方式,深度一般达20-30米。古代矿工解决了井巷开拓、井巷支护、矿石提升、井下排水、井下照明以及深井通风等一系列难题。追溯古人采矿的历程,我们能近距离感受古人的采矿艰辛和聪明才智。
我们看到古人将采出的矿石在石砧上用石球砸成碎粒,经由工作台面将铜料从炼炉的炉缸口倒进炉缸内,炉缸呈椭圆形,助燃材料为木炭,古人将少量铜料倒入炉内,加大量木炭充分燃烧到铜的熔点,这点就很考验古人的炼铜技术,因为古代没有温度计,温度的掌控全凭矿工的经验,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不行,因为铜绿山所产的矿料都是铜铁伴生矿,冶炼的过程也就是将铜和铁分离的过程,铜的熔点在1100°C左右,铁的熔点在1400°C左右,温度太高会使得铁炼出造成铜水不纯。
两个小时的参观,师生们意犹未尽。最大的感受就是太震撼了!
大冶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摇篮,生在青铜故里,我们有责任,有担当,把青铜文化传扬出去、发扬光大;身处盛世,我辈青年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学得扎实本领,讲好大冶故事!